一秒理智線斷?小心孩子安全感不足

一秒理智線斷?小心孩子安全感不足

【家】如果不是能讓你充滿安全感的地方,

那它到底是什麼?

我們曾分享,

在家自學環境,

並不會比體制學校差。


而昨天看到台南的虐童案,

讓我重新思考了另一個層面的問題。

在家自學

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事。


以前,當有人這麼說,

我都會鼓勵他們多了解,

自學並沒有想像中這麼難。


要找到學習資源,一點都不難。

但我突然發現

原來最難的部分是

父母本人的情緒控管


請不要以為

只有肢體上的傷口才叫做虐待。

在氣頭上說的話、經常性的暴怒、

認為自己可以隨意用任何字眼批評孩子,

這些精神虐待:

【 絕對可以毀掉一個人的人格 】


什麼是「家庭暴力」?


依照衛福部網站提供的資訊如下:

“依家庭暴力防治法第二條規定,家庭暴力指的是

「家庭成員間實施身體、精神或經濟上之騷擾、

控制、威脅或其他不法侵害之行為」。

1、身體層面的家庭暴力類型,舉例如下: 虐待、遺棄、押賣、強迫、引誘從事不正當之職業或行為、濫用親權、利用或對兒童少年犯罪、傷害、妨害自由、性侵害...等。包括有鞭、歐、踢、捶、推、拉、甩、扯、摑、抓、咬、燒、扭曲肢體、揪頭髮、扼喉或使用器械攻擊等方式。(轉引自彭懷真,1999)

2、精神層面的家庭暴力類型,舉例如下:


(1) 言詞虐待:用言詞、語調之方式對被害人進行脅迫和/或恐嚇,以企圖控制被害人。如謾罵、吼叫、侮辱、諷刺、恫嚇、威脅傷害被害人或其親人、揚言使用暴力等。

 (2) 心理虐待:如竊聽、跟蹤、監視、冷漠、鄙視、羞辱、不實指控、試圖操縱被害人等足以引起被害人精神痛苦的不當行為。

 (3) 性虐待:強迫性幻想或特別的性活動、逼迫觀看性活動、色情影片或圖片等。 3. 經濟層面的家庭暴力類型,舉例如下: 不給生活費、過度控制家庭財務、強迫擔任保證人、強迫借貸等惡性傷害自尊的行為。”

以上文字轉載自 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官網:

https://dep.mohw.gov.tw/DOPS/cp-1160-7999-105.html#:~:text=(1)%20%E8%A8%80%E8%A9%9E%E8%99%90%E5%BE%85%EF%BC%9A%E7%94%A8,%E7%B2%BE%E7%A5%9E%E7%97%9B%E8%8B%A6%E7%9A%84%E4%B8%8D%E7%95%B6%E8%A1%8C%E7%82%BA%E3%80%82



相信我,

就算只有一次,

他們永遠都不會忘記那一秒。


無論何種類型,

只要構成語言及肢體上的虐待,

就能輕易在孩子人生附上永久性的陰影。

更何況,我們都知道,

發生一次以後,

因為孩子無法對父母做出任何反擊,

悲劇就會無數次的重演。



最可怕的是,很多父母

完全沒意識到自己正在傷害孩子。

而且這樣的事,實在發生的太頻繁。


我們捫心自問,有多少人

在回想以前的日子時,

會希望自己以前是

可以在家跟父母這樣自學過日子的呢?


我一點都不會想要。

我真的慶幸以前沒有在家自學這種事。


如果你羨慕現在在家自學的人,

那我恭喜你,你一定很愛你的家。

無時無刻想跟家裡人一起。

( J 跟 C就是這樣)



學校是求救的管道


其實有很多人,

因為有強制教育的制度,

才能有機會獲得離開家裡的時間,

向老師求救,向同學訴苦。


而台南這個2歲的小朋友,

來不及長大逃跑,就先去當天使了。

從這個層面來看,

學校是可以救命的地方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


所以先不要說自學了。

我們先做到讓孩子

跟你在一起時是最有安全感的,

好嗎?

在什麼狀況下,

孩子明顯從家裡沒有獲得沒有安全感?


  • 跟父母對話必先思考,

說什麼/ 怎麼說較不會惹父母生氣。


  • 什麼都瞞著父母,遇到問題也不想告訴父母。

因為孩子不相信你能幫他解決問題,

而且還會被責罵。(即便那不是他的錯)


  • 大一點了,就會不想回家,用各種方式逃避。

(社團、補習、去朋友家、活動、圖書館~各種名目都有)

而曾經被父母傷害的這些場景,

導致孩子處在沒有安全感的狀況。


長大以後,

開始在生活中複製這種不安感。

形成人生的惡性循環。

這也是很多人需要

用一生去治癒童年的原因。



在這個資訊發達的時代,

如果一篇文可以幫助任何人

反省自己在親子關係中的

對話方式、相處模式,

那就非常值得我花這些時間打字。


因為很多孩子心裡早就這麼想的,

但他們都不敢說、不會說,

也會想辦法不讓父母察覺到心思。


而如果你發現自己,

屬於情緒控管不佳的類型,

常在家表現出

暴走、理智線斷、崩潰等強烈情緒,


請先把自己照顧好,

再照顧好孩子。


坊間有非常多的資源,

無論是學習情緒控管的相關文章、課程或療程,

建議各位成年人可以多留意自己的心靈健康,

適時尋找合適自己的資源,

把身心照顧好,更能有效的與孩子溝通。


總結:


若沒提早發現自己與孩子之間

相處模式需要修正,


孩子長大後,與父母關係疏遠,

反而還被冠上不孝順的標籤。


而在這樣的結果之下,

親子雙方 都是輸家。


如果孩子需要脫離家裡,

才能得到幫助,


就代表這個家

早已失去了它的功能。

家的功能

本來就只有一個:

讓在裡面的人有滿滿的安全感。


我人生其中最大的成就感。

就是由孩子們告訴我

跟我們在一起就很好。

希望每個人也能感受到

孩子們給你滿滿的愛時,

那療癒的瞬間。